,越朝的实力已经衰弱了很多,内部也出现了争权夺利,反而和南宋友好相处了。
越朝和大理国接壤,恰是如此,赵构能搜集消息。
赵构又逗留了十来天,一切也准备妥当,就不再逗留,带着段和誉一家子,以及带上了愿意去东京城朝贡的大家族和地方部落之主。
人数不是太多,这些去朝贡的族长和部落之主,全都是聪明人,希望拉虎皮扯大旗,借着朝贡后回来掌权的。
赵构带着人往回走,与此同时,大理国已经拿下的消息,且大理皇帝段和誉上表请降的消息,也经由探子传回了消息。
……
六月的东京城,天气愈发炎热。
只是,东京城依旧人来人往,热闹喧嚣不减分毫。
曾经赵佶当皇帝,为了一己之私压榨天下百姓,苛捐杂税繁重,百姓日子难过,东京城虽然繁华却有很多的流民。
赵佶见不得穷人,直接派士兵去驱逐,把穷人赶得远远的。
见不到,就没有穷人。
赵桓却不一样,他从不是掩耳盗铃的人。
朝廷开疆拓土下,百姓沦为流民,那就组织起来,迁徙到边境去安置。同时,朝廷也在励精图治,使得地方百姓能安居乐业。
让东京城的整体环境好了太多太多。
实际上百姓承担的苛捐杂税少了,日子舒坦了,自然会有许多人愿意花钱。
花钱这个事儿,在于信心,在于百姓对整体环境的判断。
赵佶当皇帝时奸臣当道,打不赢北方金国,不仅有苛捐杂税,还有外部威胁,眼看着就要亡国了。
百姓不敢使劲儿的花钱,一个劲儿的存钱,一个劲儿的存储粮食。
有钱也不用,有多余的粮食也不敢卖,生怕遇到大灾之年。
时局一年比一年好,百姓判断未来几年是好日子,就没了什么担心,愿意拿出多余的粮食卖,愿意花钱。
百姓的钱用出来,地方也就繁华富庶。
这是个正循环。
越是乱世,百姓越藏着掖着。朝廷收不到赋税,地方越乱,时局也更坏。
大殿内。
赵桓翻看着奏折,主要是朝廷户部要用钱的。
北方金国在开拓,需要用钱。关中出现轻微地震,需要赈灾。黄河今年泛滥,也需要赈灾……
一项项事情安排,都是要用钱的。
到处都找赵桓用钱,当家难,好在目前江南各地繁华,能收上来的钱财足够运转。
否则,还真是难办。
在赵桓批阅着奏折的时候,黄经走了进来,行礼道:“官家,有康王的奏折送回。”
“呈上来!”
赵桓从黄经的手中,接过书信浏览,越是往下看,脸上笑容越灿烂。
九妹终于变成了九郎,不再是软弱的性子了。
以一己之力,挑起大理段氏的内斗,再勒令段氏向大宋投降。
赵构当记首功。
赵桓一向是任贤用能,也不是喜欢防备兄弟的人。这些个手足兄弟,都是他创立大业的左膀右臂。
比如现在赵构在他的鼓舞下,取得了大功劳。
立下功勋的赵构,不能打压,应该要继续委以重任,让赵九郎发挥出大宋宗亲的作用,比去倭国。
这是妥妥的爱啊!
赵桓脸上露出笑容,吩咐道:“黄经,一旦康王回京,立刻通报。”
“奴婢领命!”
黄经立刻回答。
赵桓吩咐后,又埋头处理政务,没过多久,就有太监进入,行礼道:“陛下,太上皇又回来了。”
“哦,父皇回来了。”